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7)12-0157-02
引言
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要紧组成部分,泛指医务职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现代医德来自于传统医德,而中国传统医德则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中。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仁”的道德观念和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与道家“清静无为”“归真返璞”的自然观和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教义等的影响,具备重视医德和医术的统1、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的结合、强调大夫自己的道德修养、主张天人合一的和谐医患关系、讲究中庸之道等特征。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历代医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历史流变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着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念[1]。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生成长及其将来的职业进步均有产生积极促进用途。
1、当代医学生同意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受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医学从刚开始就充满着人文关照。与之相伴而生的医德以医乃仁术为核心,以大医精诚为要义,二者相辅相成,一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伙。这种充满人性关照和人情温暖的医德思想,是对目前“技术前凸后翘、人性饥渴”医学的要紧补偿。因此,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当代医学生的教育过程,能使大家培养出来的“健康卫士”在其从大夫涯中投射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人性关照,既能够帮助自己修养的提升,也有益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第二,医学教育不是要将医学生培培养高水平的“人体”维修工程师,而是要将它培培养怀“恻隐之心”且拥有“仁术”的“仁医”。大夫面对的不是一台运转失灵的冰冷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尊严的生命体――患者。因此,大夫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应该充满情感交流和亲切关怀,而不可以凭着医术任意摆弄患者和指使家属。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假如缺失了应有些医学人文教育,将会使大家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存在先天缺点。假如能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些人文情怀势必能够帮助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培养。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能够帮助推进医患关系的良性进步。“医乃仁术”“性命为重,功利为轻”“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一心赴救”、清廉行医、尊重同道、忠于医业、重视道德自律和修养等传统医德思想及规范,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具备最强的现实意义。假如当今的大夫能遵照古训,目前的医患关系也不至于这样紧张。“医者爸爸妈妈心”,说明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充满温情和关爱的亲密关系。病人在生病无助时,最信赖的便是大夫,他们不惜花重金以性命相托,向大夫求救,这是一种如何迫切的心情在向大夫求救。然而日常,一些大夫的冷漠却使得本该亲密的医患关系变得疏远,甚至恶化。在目前的医疗模式和环境下,病人及其家属非常难从大夫那里获得必要的情感上的关照,这已经成为致使医患关系恶化的要紧原因。在市场化环境下,不少大夫受利益驱使或承受繁忙的工作重压,面对患者心若冰窟,冷漠行医,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咨询缺少耐心周到的讲解,甚至对他们冷言冷语,这已经成为致使医患关系恶化的要紧因素。假如能将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思想贯穿于医学生的教育,使医学生将传统医德中的精华和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势必能使他们走向从大夫涯时更具人文精神,能仁爱行医。
2、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中国传统医德在历代医者那里,一是通过师承关系言传身教来达成的,二是很多以前人的医学典籍中获得的医德警告和诫勉,三是通过对儒、释、道等各家经典著作及道德思想的学习修习而成。但在现代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医学生的院校教育中,要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需要结合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课程体系与以学生的实质,选择合适的教育路径推行教育。
第一,构建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医疗商业化、看病技术化的现实环境中,要培养具备高度人文关怀的大夫的确困难。但,要达成医学的人文关怀,大夫的素质的改变无疑是重点一环。假如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其推行一以贯之、不间断且全方位的医德教育,就肯定能培养出“有时治愈、常常帮助和一直安慰”病人的“良医”。这种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不是仅多开设几门课程而已,而是要进行系统设计,从人才培养目的、培养策略、课程体系、教学办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法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传统医德真的能通过这种教育,在医学生那里“内化于心、外化于性”,真真切切地发挥显示用途。
第二,拓展系统的现代大夫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活动。传统医德思想是国内古时候医学进步的精华之一,是历代医家的“医魂”,贯穿于传统中医药进步的全过程。在日常,假如没好医德的滋养,医术比较容易沦为敛财的工具。在市场经济医疗商业化的模式下,需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使其树立起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好的职业素养。在医学生培养策略中,还要给医学生课设专门的大夫职业道德、大夫职业法规和生命伦理等课程,并在这类课程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传统医德思想无论从职业规范还是职业精神方面,都是可以融入并构成现代大夫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要紧内容,其中包括的大夫价值观、义利观、行医规范、职业精神,与其中对同行关系和医患关系的认识等,可以作为现代大夫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及素材。
第三,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医学生教育中有哪些用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法规、职业精神等的培养任务。因此,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将传统医德的要紧思想观念渗透其中。在对医学生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的实质,依托具体课程教学,从备课到讲授、从作业到考试等每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将传统医德的内容作为要紧素材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譬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到生活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有关内容时,应准时有效地渗透传统医德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中共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有关内容时可将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有哪些用途渗透其中,将革命精神和传统医德联系起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中医药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与哲学部分的辩证法思想结合,可以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评价历代名医的贡献及其医德的价值和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学中,可以讲毛泽东对中医药的认识、借助和进步,可以将传统医德与目前的医疗改革及看病难的问题结合起来讲。如此做可谓一举多得,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紧密结合了医学生的实质;既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又达到了对医学生进行传统医德教育的目的。
第四,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师的言传身教用途。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培养,绝不可以仅靠几门人文教育课、职业道德教育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有关教师来完成,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一同做好育人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和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重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其次,临床指导师,也要发挥好自己言传身教有哪些用途,尤其是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我们的言行,在学生面前也必须要谨言慎行,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大夫是一个严肃、认真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神圣职业。从目前的实质来看,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师对学生的影响要更大更深刻。在医学生的内心里,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师教给他们的才是“实货”“干货”,对他们以后找工作和从业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师所讲的总是深信不疑,甚至百依百顺,更想去模仿。但,假如有些教师在教学和带教过程中有不当言行,也总是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不好的影响。可见,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师的选配尤为重要,需要给学生选配师德医德高尚的教师,并且要按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医德医风进行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在师德和医德方面,学校必须要严格把好关,实行师德医德一票否决制,对有问题的教师必须要加大监管和培养,不纠正、不达标者,决不允许再继续讲课或带教。
总之,将传统医德融入以学生培养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不可简单草率或流于形式。只有当教师们认识到其重要程度和必要性,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去推行。因此,学校还要形成刚性的规范需要,以保证各种渠道及方法可以得到具体落实。